工地上的“导航员”
本站消息 凌晨6:30,第一缕阳光尚未穿透云层,田野里新绿的麦苗还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处于静止状态。深入中铁十五局三公司合新项目施工现场,几位身姿挺拔的身影,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测量仪器,开启一天的测量工作。
合新高铁全长324公里,由中铁十五局承建的怀洪新河特大桥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境内,线路长度约15.4公里,其中跨越沱湖自然保护区及南北堤、既有G104国道、S07徐明高速公路等重要道路,为全线重难点工程。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工程测量需要把设计图纸上的点、线放样到实地上来,怀洪新河特大桥施工区域地质复杂,涉及跨河、跨路等特殊地段,面临诸多挑战。项目测量团队克服地形复杂、通视条件差等困难,通过多次测量、反复验证,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保障。“24小时配合施工作业是常态,施工过程我们必须全程跟,轨道板铺设前进行轨道基准线放样,完工之后实施动静态双检验收,检查轨道几何参数和扣件系统安装质量。”测量队员薛佳浩如是说。
精度是项目质量的基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合新高铁的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小时,要在高速行驶的条件下实现旅客列车的安全和舒适,要求必须做到高平顺,具有高精度的轨道几何参数,误差在毫米级到亚毫米级。为应对轨道在施工中的动态变化,从粗调到精调,数十遍调整如同给轨道做“整形手术”,每一遍都要让轨道精准回归设计平面。同时合新高铁采用世界先进的无砟轨道技术,施工要求高,可调整量小,这就必需有一套完整、高效、精密的测量体系来控制高速铁路的建设。在项目测量队长的带领下,测量团队围绕创建品质工程,建立“三网合一”精测体系,结合BIM和新一代水准测量等新技术、新设备,对轨道板基准点、道床结构及预埋部件开展多轮精密测量与平差计算,将轨道几何形位、构筑物定位精度严格控制在毫米级误差范围内,力求让线路平顺度达到极致。“一旦出错,安全隐患不可想象,精度没有99%,只有100%”这是测量队长王佳奇时常提醒测量员的话,也被他深深烙印在自己心里。
发扬技术创新精神,当好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者”。沱湖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严苛,项目启动时环保部门明确要求:“必须找到不破坏湖床、零混凝土污染的解决方案”。为了更高效、经济、环保的布设控制点,项目测量团队摒弃传统大钢管桩灌注混凝土的方式,创新求证,采用钢管柱加设钢板平台组合结构,利用钢制三角条与归心盘焊接制作的方式,经过反复检验与调整,水中点牢固可靠。这一方法极大缩短了建造工期,且更加经济环保,实现了施工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突破,为水域施工提供了可复用的环保解决方案。
他们就像为航行指明方向的导航员,用脚步丈量现场每一寸土地,为铁路建设指引导航。未来,项目测量员们将继续奋战在施工一线,坚守铁道兵“逢山凿路、雨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以汗水铸就辉煌与奉献,用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为集团公司5311目标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
测量员进行测量作业(三公司 供图)
合新铁路怀洪新河特大桥施工现场(三公司 供图)
(中铁十五局三公司合新项目 千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