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四公司:福宜高速党旗扬,暖心港湾筑工心

  时间:2025-08-14 【字体:

本站消息 “以前在外打工,总觉得自己是外人,现在不一样了,党员同志主动帮咱解决困难,工地上就像一个大家庭!”在中铁十五局四公司福宜高速梁王山隧道火热的施工一线,刚听完驻队指导员安全讲解的农民工老李,擦着额头的汗笑道,“这‘幸福’啊,是真真切切揣在咱心里的。”

福宜高速是云南省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互联互通”工程重点项目,全长53.27公里。其中,四公司承建梁王山隧道左洞全长7961米,右洞全长7978米,隧道穿越7条断层或构造破碎带,地质环境极其复杂,施工难度极大。自进场以来,项目以“党心连民心、党徽暖工心”为行动指南,通过搭建服务阵地、创新服务机制、推动双向赋能,为农民工筑起“幸福港湾”,为工程建设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红色网格密织“服务网”

“以前觉得项目部离我们很远,现在党员戴上了红袖章,有事找他们比找班组长还方便!”四川籍钢筋工老张的感慨,道破了项目“党建+网格化”的服务实效。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为了消除农民工与项目部的隔阂,项目部在施工班组划定“党员责任区”,将7名党员编入7个“红色网格”,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让作用显出来,实现“小事不过夜、大事周内结”,有效解决了工友们的实际问题。在暑假集中探亲期间,为探亲家属解决住宿问题;酷暑来临之际,提供防暑降温物品;对他们关心的个税缴纳问题,安排财务人员提供专门解答。多元化的服务,为他们的安心施工解决了后顾之忧。

更亮眼的是工区里的“红色移动驿站”,不仅配备了饮水机、急救箱、充电设备等基础物资,还确保每个施工现场每天至少有一名党员现场巡查,现场听取工友诉求,落实解决措施。这种“工地即窗口、党员即纽带”的零距离服务模式,让党组织成为工友心中的“主心骨”。

驻队指导架起“连心桥”

“肖指导员,宿舍蚊虫多,能不能多配点驱蚊药?”

“肖指导员,昨天这个操作规程我没有完全理解,能不能给我讲讲?”

这位被农民工频繁提及的“指导员”,正是项目部选派的驻队指导员肖道武——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党员干部。

为破解农民工“融入难”“成长难”问题,项目部在各施工点派驻“驻队指导员”,下沉到各工区和各工班,担任政策解读、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生活服务的“全能管家”。

“施工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开挖班一定要注意围岩变化,听从安全盯控员的指挥。”

从清晨七点半的班前安全讲话开始,肖道武会跟着农民工一起上下班。工作时,他化身为“技术指导”,用30余年的一线施工经验,为现场的施工质量护航。傍晚,他走进宿舍唠家常,成为农民工的“知心大哥”。

像肖道武这样的驻队指导员,项目共派驻5名,从协调夫妻工宿舍到增设夜间洗衣房,从组织工伤急救培训到开办“工地业校”,他们随身携带的“驻队指导员问题簿”记满100余件诉求。

“我们不是来当‘官’的,是来当‘家里人’的。”肖道武一句的朴实承诺,早已成为所有驻队指导员的行动指南。如今,驻队指导员们化身穿梭在项目部与劳务队之间的“红色纽带”,“有困难,就找驻队指导员”也已在农民工群体中口口相传。

党徽闪耀点燃“攻坚火”

“没想到我们也有机会参加技术攻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项目“党员技术创新工作室”内,工友老方感慨地说。

梁王山隧道地质之复杂,围岩之破碎,给建设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软岩变形、溜塌、突泥涌水各种突发状况,更让建设者们时刻绷紧着神经。面对地质难题,项目以党员为主干力量成立技术创新工作室,借助超前地质预报、孔内成像技术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安全施工保驾护航。并专门邀请一线施工人员中有着20多年隧道施工经验的老方带着有经验的工友们共同攻关。如何能够在地质复杂的情况下,保证施工质量一直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共同课题,为了提高防水板的焊接质量,现场施工中采用三焊缝焊接施工工艺,大幅度提高了焊接质量,该项工艺获得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大赛二等奖、河南省建筑业协会一等成果奖。后续研究的《提高二衬钢筋保护层厚度一次验收合格率》等课题也相继为现场施工的质量管控提供了有效支撑。经验与科技的碰撞,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项目部”与“农民工”的界限,在共同攻克的地质险情中熔铸成“共同体”。

1个党员责任区托起10件民生实事,1名驻队指导员牵系20名农民工冷暖,1次技术研讨实现同心攻坚。在这片火热的建设工地上,既有钢筋水泥的硬度,也有服务民生的温度,红色动能正持续涌动,推动着项目不断迈向新的里程碑,为云南省的交通建设事业书写着精彩篇章。

福宜高速梁王山隧道(福宜高速项目 供图)

(中铁十五局四公司福宜高速项目 杨阳 孟凡鑫)

企业简介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六师合编后的第五师,1984年1月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集体转业并...[详细]
联系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