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科技公司:红色基因筑根基,艾黎情怀润兰张
本站消息 近日,山丹县艾黎纪念馆宣讲小分队深入中铁十五局装配科技公司兰张铁路项目山丹制梁场,开展“弘扬艾黎精神”主题宣讲活动。通过流动展板与现场讲解相结合的形式,建设一线近百名员工共同回溯了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先生跨越山海、奉献中国的一生。
在机器轰鸣的制梁现场,一幅幅历史照片重现了艾黎1927年远渡重洋抵达上海的岁月。讲解员讲述了他如何经宋庆龄引荐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抗战烽火中与斯诺夫妇等国际友人发起“工合运动”的壮举。这一运动以“组织小工业手工业支援抗战”为核心,在日军封锁下于全国建立近两千个合作社,既维系了军民物资供给,更开创了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生产合作社实践。工合组织在非敌占区“席不易暖”的奔走身影,特别是艾黎面对国民党当局施压时“必须用新社代替老社”的坚定回应,令现场建设者深受触动。
活动重点聚焦艾黎在山丹的教育实践。1944年,为躲避国民党迫害,艾黎将培黎学校从陕西双石铺迁至山丹。师生们以马车载设备,徒步穿越秦岭抵达甘肃,在发塔寺中建成新校园。纪念馆特别展示了学校奉行的“创造分析”、“手脑并用”教育理念——学生半日学习机械、纺织、农牧等理论,半日在附设工厂实操,用自产纸张印制教材,以煤矿产出维持运转。这种“求知生产不相离”的模式,在贫瘠土地上为新中国培育了首批技术骨干。当屏幕上闪过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参观学校、国际专家团队支援教学的旧影时,有青年技术员感慨:“80年前的国际协作精神,与今天我们引进智能化制梁设备的开放姿态何其相通!”
中铁十五局传承着前身铁道兵的红色基因,其蕴含的奋斗精神与路易·艾黎倡导的艰苦奋斗理念一脉相承。现场,一位曾参与高原铁路建设的老党员动情地表示:“从当年合作社的小机床到今天高铁的万吨箱梁,技术规模和工程体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手脑并用’的实干哲学精髓从未改变。” 此次活动成功将宝贵的红色资源引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一线,不仅为兰张铁路项目厚植了精神根基,更让艾黎所坚信的“劳动创造美”这一崇高信念,在新时代的工程建设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场讲解(路承宇 摄)
(中铁十五局装配科技公司兰张项目 路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