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科技公司:丝路贺信诉同心 沙海日铸5200
本站消息 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国家铁路局的第二封年度贺信穿越风沙,赞誉中国铁建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项目在推进合同目标达成方面的成绩:轨枕日产突破5200根,月产突破10万根。这份跨越洲际的“基建情书”,不仅镌刻着中国速度的澎湃动能,更诉说着中阿两国建设者在撒哈拉共同谱写的现代丝路壮举。
撒哈拉沙漠的“工业绿洲”
在阿尔及利亚廷杜夫省,占地面积约9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轨枕厂如同镶嵌在金色沙海中的翡翠。这座由中铁十五局装配科技公司打造的“沙漠工厂”,是中企在撒哈拉沙漠首个标准化铁路混凝土轨枕厂,负责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约120万根轨枕供应的重任。厂区内,两条自动化环形生产线昼夜轰鸣,智能布料机精准浇筑混凝土,养护系统维持着沙漠中的恒温奇迹。轨枕厂具备单线双班日产1500根、双线四班日产3000根的产能,枕中瘦腰、预留排沙孔新型重载铁路轨枕设计理念克服了当地对欧洲标准的技术适配要求,在这里转化为现实,所生产的改进型轨枕在轨道稳定性、混产品耐久性、铁路运行安全性等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延长了轨枕寿命、降低了铁路维护成本,实现了中国重载铁路技术的“输出升级”。
沙尘暴中的“艰难逆行”
2025年5月,撒哈拉沙漠给建设者们设下重重考验。38℃热浪时不时裹挟7级和8级沙尘暴吞没整个厂区,跨国物流延误导致物资和设备配件多次屡屡告急。在这场与自然和时间的赛跑中,“丝路铸枕 匠心护航”劳动竞赛点燃了全员斗志。80多名中方员工化整为零、团结协作,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安全、抓质量、促进度,中国工匠展现出惊人的应变智慧,改进工装提高生产效率,“冰水”引入降低混凝土温度,每日例行的安全、工序、设备等巡检为生产做好全面保障。钳工王云为归拢机更换匹配的高效检测箱,缩短工序时间;试验工程师岑刚应对不同气候调整减水剂配方,使流沙预留孔堵孔率降到最低;项目经理潘启志紧跟海关最新动态,在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北非公司和项目总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协调督促紧急配件和物材清关到场,避免生产“断顿”。参建者用智慧与勇气筑起钢铁防线,在沙漠中攻坚逆行,创造轨枕月产量102000根的高产奇迹。
文明交融的“轨枕密码”
项目推行“技能培养+超产奖励+职业晋升”三重激励机制,打破了传统跨国项目的管理窠臼。目前,轨枕厂共计阿籍员工330余名,生产一线属地化比例已高达90%以上。普通工人在“中国员工带阿籍员工-阿籍员工技术成熟-熟练阿工带新阿工”的传帮带模式和中阿语课件的培养下逐步转化为技术工人;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独创的超产奖励政策将阿籍员工的个人收益和轨枕厂的集体效能挂钩,大大减少了旷工、请假人员比例,让“勤者多得,惰者少得”的理念转化为现实;27名阿籍组长和4名阿籍班长的晋升,扭转了“招聘现成属地管理者”的传统属地化管理思维定式,给予了每一位普通阿籍员工成为生产管理能手的机会,点燃了属地员工的职业梦想,催生出独具特色的“中阿混合班组”管理模式。生产车间内,阿籍布料机司机梅贾希德左手微调操纵杆,右手同步降低振动频率,行云流水的操作确保了混凝土的投放位置、速度、厚度均匀合理。张拉工班阿籍组长阿玛尔一边耐心教导新员工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一边配合中国工班长协调25名阿籍员工在每一道生产工序紧密配合。“多面手”的阿籍班长德贝卡穿梭在生产线各个工位,逐项解决制约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产能奇迹的背后,是更深层的文化融合智慧。5月20日,在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日子里,5200根的高产数字,意外成为了中阿两国员工对美好共同追求的绝佳注脚。
5200根轨枕的日高产,达到设计产能的173.33%;102000根轨枕的月高产,是中阿两国参建人员用汗水书写的亮眼成绩单。该轨枕厂自投产以来,阿尔及利亚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属地网民热议其重要意义,阿国铁路局2025年度的第二封贺信再次证明了来自属地的高度认可。阿尔及利亚西部铁路矿业线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阿尔及利亚国家铁路网,实现矿区、工业区和港口的连接,助力阿尔及利亚西南部省份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
轨枕厂项目经理潘启志与阿工核对数据(李祖礼 摄)
沙漠里整齐码垛的轨枕(李祖礼 摄)
(中铁十五局装配科技公司阿尔及利亚项目 李祖礼)